原鄉人·原鄉情- 鷺兒潭第一府「青風龍壇」與社區展望

2020.04.24 | 10:16 AM    作者 │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   報導地點 │ 雲林縣 東勢鄉    瀏覽次數 │ 1,862 檢舉文章

#阮老師的龍潭觀察筆記

#志工專訪

 

原鄉人·原鄉情-

鷺兒潭第一府「青風龍壇」與社區展望

(註一)

 

文/阮桃園(東海大學退休教師)


青風龍壇宮,名字聽來頗威,「這是咱鷺兒潭村頭第一座廟,」在汕頭經營布廠的林當錦-廟副主委之一-如此介紹。


蓋廟動機,千山萬水心繫故鄉


通常,離鄉子弟如果已在外落地生根,且能集眾志建廟宇時,多就地為之,像青風龍潭宮,由旅外子弟返鄉號召鄉親建廟的例子,較少見。移民澳洲的主委黃添才述說:「我十六歲離鄉,三十年後返鄉時,看到家鄉居然一成不變毫無進步,與我在澳洲看到農莊蓋得像別墅,心頭很震撼、對家鄉很不捨。」

清風主委.JPG

廟主委黃添才


幾位主委捐出土地蓋廟,「廟址是受到神明指示,也是我爸爸的意願。」林副主委說,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,當中還有一次為擴建南翼,林父還為此遷建家屋,把地讓出來給廟方,一切顯示,外出人心所繫的都是家鄉父母與兄長。「他們在家鄉過得太苦了!」。台灣曾經歷一個「犧牲農業發展工業」的戰後貧困年代,那是個農村子弟在家鄉完全沒有機會的大環境,個個國中畢業後就須外出謀生,「當學徒也好,甚至當老大的小弟也可,只要有人給口飯吃,給個窩住,幫父母分擔生計讓我們活下來都好。」今年66歲、來自北港,後來做土地買賣而「發家」的鍾先生口述,他妻子一旁補充,女孩出路則是,「行囊裡包幾件衣服,來到台北三重看廣告,「面試三句就錄用,哪像今天這麼稀罕?」傳唱至今那首《孤女的願望》,就能傳神寫出,當時農村人流往城裡謀生的脈動,「算起來一甲子了。」黃廟主委感嘆,因為疫情,他與副主委從旅居的汕頭、澳洲等各路回到故鄉、往返台北,刻正為6年期的《龍潭社區農村再生計畫》中的生態池工程經費卡關而煩憂著,期待這工程可以幡然改變家鄉的景觀樣貌。


傷腦筋副主委.JPG

經費卡關,傷腦筋啊!


曾經,另一位廟副主委因為獨居哥哥過世第三天才被發現,撼動全村人心,要如何避免悲劇再發生?


就是要讓旅外人安心


新上任年餘的村長黃詩媛,是龍潭村的女兒,她多年來一直覺得村裡的長輩要好好被照顧,「我跟先生早就有規劃要回來選村長,目的只有一個,讓村里變更好,卻沒想到他先走。」黃詩媛終以過人意志力與誠心獲得村民支持,踏出志願第一步。


她很拚.jpg

為疫情暫停一個月要消毒


為何會想到跟〈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〉合作?「我早就在想,要把預算大餅做出最公平、能符合最多人心願的分配,決策過程就是要從下而上,才有可能。」,推動村務將近一年後,與〈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〉合作,完全是因緣際會,藉著協會理念,自然醞釀出「村長人人來做」這句口號,希望讓大家喊久了以後會習慣成自然的主動思考,「阿伯阿姆們終生辛勤為兒女,從不知道要為自己爭取甚麼?老年過得這麼寂寞,病痛一身,哪個兒女不心疼?旅外人如何能安心打拼?」,協會在村長支持下得以挨家挨戶敲門邀約,「不然會被當作詐騙集團趕出來。」共聚開會,拿麥克風表述個人意見,「這就是我所希望長輩踏出的第一步,說出自己心聲。」,表決出最想要的二件事:共餐與大掃除。


「老實講,看著一個女人家當村長,背著割草機帶頭大掃除,大家沒有不被感動打從心底想支持她的。」林副主委在村長實行「村民共餐」的開始便捐出2000元,對鼓舞士氣效果十足。「要做共餐,簡直比帶動大掃除難十倍,東西要煮得夠軟爛,鹹淡甜酸還要迎合個人口味,更需要一個志工團隊長期熱忱付出,這村長的青暝牛精神讓她做到了,推參與式預算這群年輕人也功勞很大。」林副主委讚嘆,並出借廟活動中心為共餐場所。


條條大路通羅馬,鷺兒潭明天會共好


從農民健保,發放農民年金,到今年建立的農民退休年限與退休金,整整經歷將近一甲子,在台灣完成從「以農養工」到「以工養農」的經濟發展雙贏歷程。


農村可以更好嗎?當然。只要參與式預算的觀念更深植民心。

   馬公大排貫穿龍潭國小前,向前蜿蜒而去頗為壯觀,很難說獨利某區


但是決策雙方因為觀念不同而效果歧異;村長力行她「人人皆村長」的民主理念,上任頭半年,經費尚未核發下就馬不停蹄了,先自掏腰包,「她跟我講,先向農會貸款二十萬,以後再賣蒜頭償還。」志工黃啟瑞因為姪女與村長同窗,所以被視為父執輩訴盡村務甘苦。


1585494917822.jpg

要留下一部分自己賣,價錢較好但費工,自己來做!


在這樣的思維下,對於農再計畫執行景觀改造直接把馬公厝大排列為四大排之首,「既然是中潭,這邊就是村民活動主區,做這裡大家可以共享。」這是廟委們的共識,「如果是大家一起商量過,我才相信是公平的。」村長有她的核心價值。


而廟主委們正為馬公厝大排工程二個瓶頸卡關傷透腦筋;其一是還有二戶的同意書遲未蓋印,「明明景觀池經過他家前面算首位受益人,長輩就是對蓋印章這件事很不放心。」。然後,經費也卡關,正在奔走爭取中。


如果,有「共同參與討論」的細膩過程,龍潭四條大排景觀改造順序「誰先?誰後?」這道難題也許一點不難,例如邀請景觀專業學者來,列舉客觀條件一一討論,也許結果會與現狀一致,英雄所見是略同的,而過程正可培養「溝通與傾聽」的公民素養,有堅實的民意做後盾,那麼從地方,到中央民意代表,誰敢逆民意?


龍潭村的阿公阿嬤正努力學習「參與公共事務」向人們證明:農村長輩是解決問題的智庫,不是社會包袱!


註一:鷺兒潭

「鷺兒潭」為龍潭村古地名,最早因為家家戶戶蓋房子需要製作土磚,挖出了許多水潭,引來了不少白鷺鷥,因此,最早的聚落名叫做鷺兒潭。



※作者簡介※

東海大學中文系阮桃園老師,在教學生涯中,始終主張創作者必須到社會的第一線,通過實際的採訪、體驗,更能寫出貼近社會的文學作品。為此,不僅多次通過課程設計,鼓勵、帶領學生們參與、採訪許多台灣農村現況,更力主東海大學文學獎應開設報導文學項目,積極協助、輔導學生自辦的報導刊物<東海成報>,對東海大學校園暨週邊環境都發揮了顯著的影響力。

今年新春過後,「從教學現場退休、公民參與不曾退休」的阮老師拜訪了龍潭村,並且認識了龍潭村這群可愛的村民與共餐自治委員們。在瞭解參與式預算帶給村民們的潛移默化後,阮老師也經常到龍潭進行田野調查,透過親身的調查、參與,瞭解在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下,龍潭村會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。

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1770
新聞標題
原鄉人·原鄉情- 鷺兒潭第一府「青風龍壇」與社區展望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