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是我?跨越哲學和科學,一本今年最值得閱讀的書

2017.02.06 | 09:16 AM    作者 │ 李雲深    報導地點 │ 新北市    瀏覽次數 │ 5,131 檢舉文章
圖:郭凌峰提供
過年前讀了「誰是我?意識的哲學與科學」這本書,很想寫一篇感想,但年關之前事情不少,因此一拖就拖到了現在。

很多書看過就算了,為什麼這本書就非得寫一點感想?因為「誰是我」這三個字,從小就出現在我的腦海。在小時候老家的那條巷子裡,大約才剛上小學吧,我站在路中間,看著人來人往的時刻,突然腦中閃過一個念頭:「現在透過眼睛看出去這個世界的我,是誰?」

為什麼不是另一個人從這個眼睛去看世界?而是我?為什麼我無法從另一個人的眼睛看這個世界?他的感受,一定和我不同,但我完全無法了解他是如何感受這個世界。

雖然後來並沒有一直想著這件事,但我相信,後來對宗教及哲學抱有很大興趣,跟當時這點體悟,有很大關連,甚至會走上文字為生的路也和這有關。

但《誰是我?意識的哲學與科學》這本書並不是宗教或哲學的書,不,幾乎就是一本科學研究的書,從電腦、腦神經科學及物理研究等的科學路徑,竟然一路探索到了「意識」此一原本應是十分形上學的名詞之上。

作者洪裕宏是知名的學者,曾經擔任過一度是全國最重要知識分子聚集地的澄社社長,參與過2004年的總統電視辯論會籌備會議,後來更常上電視政論節目,成了名嘴。但一直讀到這本書才知道,他是國際上研究認知科學的翹楚,許多在這方面有研究貢獻的學者還曾是他的同僚或同學。

他在這本書第一章最後一段的提問:「這個世界怎麼會有經驗主體?怎會有『觀點』?腦如何產生觀點?或者腦與觀點無關?如果這樣,那麼腦就不會是產生意識的地方。」然後,他提出一個看法:「我認為了解主體性是了解意識的要件。」

「了解主體性是了解意識的要件。」這簡單的一句話,完全點醒了我當年閃過的那個疑惑,透過眼睛看出去的靈魂,豈非就是意識的存在正名?而主體性是關鍵?

這本書探討的其中一點,即人腦是否就是我們的一切?腦即是心?還是另有一個超出人腦的意識?它才是我們之所以充滿個性,和他人有著截然不同觀點和思考的個人?那麼,動物有意識嗎?機器人可能會變成有意識嗎?我們做的夢境,只是大腦皮質上的神經觸電產生的幻想,還是我們無所不在的意識之所向?

探討人是否有意識之前,先了解動物是否有意識,或許是個巧門。從動物的反應,可以知道他們怕痛;聽他們哀嚎,是真的充滿感傷,還是我們人類的投射心理?他們對自我有初步的了解嗎?

書中說,「相當確定的是,動物無法反思其意識內容,反思能力才能產生自我概念,或有思想,能推裡、可以觀照自己的行為,甚至思考善惡對錯。」從佛家的角度,唯識第七識叫末那識,指有反思能力而產生自我概念,因有自我概念而生我執。依其說法,動物頂多只有六識,無法擁有第七識和第八識。

書中有第一代電腦理論涂林算機的原理解法,也提及失智症如何失去自我的可懼。學者范伯格認為,人需要一套自我故事來維持自我意義與目的,自我是腦透過意義與目的的巢狀階層創造出來的,擁有情節記憶使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,得以無段地追求意義和目的。「當生命缺少意義和目的,那種可怕無法想像。」

或許有人會很急著想問,書中給了答案嗎?究竟,誰是我?當然沒那麼容易。這本書蒐羅及援引了各式各樣的研究,從神經科學到量子力學,一山翻過一山,此說似乎有理,另一說也有他的依據,但到底並沒有說出,是什麼形成了那個我。

這裡引用洪裕宏在最後一章「永遠的奧秘?上帝的心靈?」的提問:「意識的根本性質是什麼?意識在自然世界中如何發生?大腦作用如何產生意識?意識需要特殊的生物機制,例如大腦嗎?是不是萬物皆有意識?意識只是伴隨物力作用而發生,它自己不能單獨存在嗎?意識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麼?意識是萬物之原嗎?是宇宙生成變化的基礎嗎?意識有什麼用?人能不能沒有意識仍能好好地活著?」

這些問題,都是古往今來多少大覺者窮盡一生心力所欲探究的旨意,但這本書走了不同的路徑,不是從神秘的玄學,也不純粹是科學,卻是以哲學本位出發的兼容並蓄的深刻探討。

有趣的是,書中提到哲學家萊布尼茲的「每個單子都映照全宇宙」這句話,其中的映照全宇宙,作者認為可以理解成是「訊息」。這不禁令人想起漢納魯克的「媒體即訊息」觀點,在此彷彿更被擴大,更為全面,因為,每個人都是媒體,都是訊息。

如果真要勉強找出一個可能的結論,那這本書的宗旨最後是更趨近於東方宗教或哲學的思考。例如,出生印度成長於英國的克里希納穆提就曾說過:「要發現超越時間的上帝,須先了解意念的過程,也就是自我的過程。『我』非常複雜,不限於哪個層次,而是有種種意念、種種實體所構成,每一種又互相矛盾。」,「我們必須在層層的關係當中,才能夠發現自己是誰。」

而中國近代新儒學大師之一的熊十力認為,「吾人的生命與宇宙的大生命不可分為兩片。」這項看法和書中說的「意識潛能做為根本存在,也有整體性,每一部分包含全部的訊息,而且不可分割,不是碎裂的存在。」幾乎就是同樣的意思。

用本書作者的說法,心靈現象和物理現象事意識的兩個面向,萬物由意識而生,他不是一個東西,而是運轉不息的歷程,世界從它而來,也是寂滅後之歸宿。

誰是我?我是誰?一個亙古以來的大哉問!




  • 圖:郭凌峰提供

  • 圖:郭凌峰提供
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773
新聞標題
誰是我?跨越哲學和科學,一本今年最值得閱讀的書
記 者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